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目录 > 公告公示

关于“最美司法行政社工”推荐情况的公示

来源: www.det365 发布时间:2017-08-21 字体:[ ]

公 示

根据《省司法厅关于开展江苏“最美司法行政社工宣传选树活动的通知”》文件要求,现将各县(市、区)司法局推送最美社工事迹予以公示。

青春在此绽放

吴根全,如皋市司法局江安司法所安置帮教社工,2011年11月从事安置帮教工作,该同志自身要求严,作风过硬,为人忠诚正派,立足本职岗位,扎实工作、创先争优意识强,所从事的安置帮教工作,规范依法,工作成效明显,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好评。

一、工作重复化,烦躁的心情

2011年年底,如皋市司法局江安司法所招聘了五名专业社工,吴根全也是其中的一名。上班后,吴根全被分配从事安置帮教工作。27岁的吴根全,虽然年龄较大,但是他却只是一个缺少社会工作经验的大龄青年,样子看起来还是显得很青涩。

刚开始吴根全的心里面对安置帮教工作充满期待,怀着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首先找相关书籍,了解安置帮教的相关内容和规定。感觉到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工作,帮助刑释解教、期满解矫顺利回归社会,重新点燃生活的希望,找到生活的信心,稳定的工作,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在之后的工作中,吴根全每天登陆“刑释解教人员信息管理系统”,核实监狱人员户籍身份信息以及预释放人员的衔接工作。这样的工作给吴根全的感觉是重复、枯燥。江安镇刑满释放人员总数在300人左右,每季度下村进行走访,询问了解生活、工作等相关情况,与村(社区)干部沟通;刑满释放人员到司法所报到,对其进行谈话,偶尔会有人问有无安置费的事情,吴根全都会耐心的解答问题。然而,每天重复,每月重复相同的工作,感觉枯燥无味,心情也烦躁。做着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拿着微薄的工资,好几次他都想放弃,换个工作,在妻子的鼓励下“煎熬”着上班。

二、工作深入基层,发现工作的意义

有空的时候,吴根全就会想想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工作,我这样的工作有什么意义,糊着过日子吗

“社工是帮助弱势群体提高自我解决能力,而不是薪酬待遇这种简单的比较”,这是吴根全思考之后的理解。

2014年的夏天的某个晚上,期满解矫对象樊某突然打电话给吴根全,说他要杀了自己的“老子”。吴根全听了之后,吓坏了,劝解樊某不要冲动,在言语的交流中发现,樊某可能喝酒了,也许真的会冲动杀人。吴根全在电话中告知樊某,自己马上到他家,樊某说好的,我等你。到了之后发现樊某口中的“老子”是他的儿子,樊某的儿子虽已结婚生子,但是沉迷网络,不好好工作。了解实际情况后,吴根全开导樊某,这是你自己的家事,要妥善处理,儿子不听从你的教育,也许是你与他之间的沟通出现问题。在此之后,吴根全经常到樊某家中关注樊某与其子的关系,引导他合理解决家庭矛盾,提高樊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次事件,吴根全感觉到自己工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坐在办公室办理相关手续,更在于深入基层,解决安置帮教对象的实际困难,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困难的能力。

三、工作新要求,从严要求自己

近年来,上级部门对于安置帮教这项工作逐渐重视,对于工作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安置帮教工作信息化不断提升,上级对于衔接率要求也比较高,吴根全每日上下午登陆安置帮教内外网,查看是否有核查、预释放人员,当天办理,遇有重点预释放人员,及时通知其家属、社区及基层政府于释放当日接回,并要求重点预释放人员直接到所接受谈话,做好重点安置帮教对象及其家属的思想工作,要求村(社区)及其家属监督重点人员的日常行为遇有异常情况,及时反馈给司法所。每月吴根全都会联合社区民警及村(社区)干部到重点安置帮教对象的家中进行走走访,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置异常情况(包括家庭矛盾、与家庭失去联系、重新犯罪等),根据上级考核要求,预防重点安置帮教对象一年内重新犯罪。

通过走访摸排,建立“一档一册一表”(即刑满释放人员档案、总花名册、走访帮教登记表),清楚刑满释放人员的个人基本情况,工作生活情况、清楚工作地点及思想情况,有效防止脱管失控。遇到有特殊困难的安置帮教对象,作为个案来进行帮助对待,解决其实际困难,并提高他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能力。

吴根全在长期的工作中总结到一些经验,如无业安置帮教对象很容易再次走上犯罪的道路,努力解决就业,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的发生,江安镇建立镇安置帮教基地(以当地企业为依托,镇政府支持),通过就业评估,每年吸收3名安置帮教对象。

吴根全认为每一个安置帮教对象的经历不一样,家庭背景不一样,社会关系不一样,个性差异也比较大,不可能用一种工作模式,遇到不同的人,寻求恰当的方式接入,不断总结提高自己的工作经验。

在工作中吴根全要求自己做到洁身自好,不接受安置帮教对象的请吃;做到不歧视,不区别对待;做到态度不简单粗暴,有问必答;尽己所能,帮助他人。

四、助人自助,实现自我价值

在安置帮教的工作中,协调不同部门,整合有利资源帮助安置帮教对象,与此同时,吴根全自身的能力也在提升。吴根全在大学时期所学的专业是应用心理学,与社会工作者有所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助人自助”。现在的吴根全在面对他人询问职业时,会很骄傲地说“我是一名社会工作者”,因为做这项工作,自我的价值得以实现。

铿锵玫瑰,不负年华

—记海门市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者彭俊娣

彭俊娣,女,26岁,中共党员,海门市司法局社区矫正执法大队专职社工。她待人真诚,温暖笑容融化三九寒冬;她作风严谨,工作细致消除诸多隐患;她业务精湛,技能全面折服业内同行……由于彭俊娣同志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被海门市司法局授予“优秀专业社工”,被海门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共青团海门市委授予“优秀青年志愿者”。

一、服从大局,恪尽职守

去年12月,本应休法定产假128天的彭俊娣,休假40天就回到了工作岗位。有人问她为什么这么快就回来上班,她腼腆地说:“科室本来就人少,我多休假一天,就要连累大家多辛苦一天。”朴实的话语深深地感染了科室的其他同志,大家暗下决心,要像小彭一样尽职尽责,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再上新台阶。

彭俊娣分管的工作是社区矫正内网巡查,社区矫正专业毕业的她更是如鱼得水。每天早上八点不到她就来到单位,到八点半大家上班的时候,她已经内网巡视了一圈了。每天,工作细心的彭俊娣分门别类向各个区镇通报内网巡查发现的问题,要求立即整改。针对日常监管中提供的数据和发现的问题,填写巡查日志,撰写每周矫情研判和每月分析研判,为社区矫正监督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社区矫正工作是司法行政机关重点执法项目。努力工作之余,彭俊娣同志养成了坚持业务学习的良好习惯。她不仅学习两高两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流程》、《江苏省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办法》等专业法规,还经常学习《宪法》、《刑法》、《刑诉法》等法律知识,触类旁通,加深对法律知识和业务理论的融合,提升法律素养和专业水平,进一步增强依法办事、按章办事的自觉性。

二、踏实工作,本份而为

一个偶然的机会,彭俊娣同志和司法所工作人员交流的过程中,得知社区服刑人员王某某得了自闭症,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不和家人说话,也不和人交往。于是,她向局领导毛遂自荐,要求协助司法所工作人员去做王某某的思想转化工作。经过彭俊娣和同事连续一周的不懈努力,王某某终于被感化了,打开了自己的心扉,他在思想汇报中这样写到: “我过去因法律意识淡薄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严重危害,自己也因此受到了法律制裁。就在我惶恐绝望,陷入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之际,司法局派人来看望我、关心我、鼓励我,让我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我现在找到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家人也逐渐和我恢复了关系。等我今后有能力了,我也要尽力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用我最大的能力回报社会。”

彭俊娣同志热情、敬业的工作态度,感染了身边的人和帮助过的特殊群体。对于有特殊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申请低保、提供生活必需品,并引导他们如何面对个人的就业、家庭、社交等问题,增强他们的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早日顺利融入社会。单位领导评论她说:“小彭来到社矫科,就像加了油的马达,工作又快又顺又安全。”

三、无私奉献,服务大众

“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是彭俊娣同志步入志愿服务的誓言。很多人都不敢相信,这个看起来文弱、娇小的身板,怎么会有如此旺盛的精力,怎么能够爆发如此巨大的能量 大学伊始,彭俊娣就积极参加学校、学院、协会、班级举办的各种公益志愿服务,并在亚运会志愿者活动中被评为“优秀青年志愿者”。工作后,她依然保持志愿服务精神和青年志愿者本色,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和休息时间深入社区,向广大居民宣传法律知识和国家政策,帮助环卫工人清理道路垃圾,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洗衣、做饭,为社区服刑人员免费提供心理咨询,等等。

每当看到帮助过、服务过的人脸上露出会心的微笑时,彭俊娣同志就感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有一种生活,只有经历过,你才了解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只有付出过,你才明白其中的快乐”,这是彭俊娣从志愿服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彭俊娣同志将服务型与实干型融于一身,追求着美丽人生的高尚境界。她就如绽放在社区矫正前沿的一支铿锵玫瑰,飒爽英姿,无惧无悔,散发出无法阻挡的独特魅力。

她用柔肩担道义

---记启东市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服务中心陈菊

在启东市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服务中心里,经常会看到有许多人围着一个中年女子来办理各种手续。他们有的是判了缓刑前来报到的,有的是刚假释回家来办理手续的,还有的是在接受社区矫正过程中来反映情况的,也有的是乡镇司法所人员来移交档案的。面对这些人群,只见那中年女子,柔声细语,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举手投足间体现出她对业务的娴熟程度和待人接物上不亢不卑的适度。她常常一忙起来半天喝不上一口水,但她还是满腔热情地做好手头上的每一项工作,使每个跟她接触的人都有一种舒心的感觉。她就是被人们誉为最美的社工陈菊。

陈菊,1975年出生,2011年,她以优异成绩被启东市司法局招聘为社区矫正社工。目前主要从事社区服刑人员的报到登记、教育学习、心理咨询及内网平台管理等工作。6年来,她先后5次被启东市司法局评为“优秀专业社工”;2013年,由于工作突出,在南通市社区矫正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经验介绍;2014年,其先进事迹在南通市社区矫正工作者先进事迹交流会上交流,同年,被南通市综治委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评为“2012至2013年度社区矫正先进个人”;2016年,在司法厅组织的《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知识竞赛活动中获得个人一等奖。

启东有句俗语叫“桑条自小育,到老育不直”,社区服刑人员大多是一些没有自小育好的桑条,现在这些人年纪大了,要对他们进行矫正这谈何容易。一开始,陈菊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也感到很迷茫,很担忧。然老同志们的言传身教,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帮助加上她自己的勤奋努力,使她很快进入了角色。不懂,就向老同志请教;不会,就向书本学。《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是她的必读读物,还有《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有关规定也是她学习钻研的对象。短短的几年时间,她由一个门外汉,一下子变成了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同时还兼负起了对镇司法所的业务指导。她用柔肩担道义,得到了领导和同志甚至是社区服刑人员的好评。

在开展委托评估工作中,她全力协助执法人员开展调查工作。从收到法院、检察院、公安、监狱的委托评估函起,就认真细致核对被调查对象的身份、实际居住地,对于非本市的被调查人,严格按照《非启东籍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认定的暂行规定》执行,确保执法的严明、客观、公正。

外藉人员杰克(化名)为英国人,因交通肇事罪,被判三个月的缓刑。在做审前评估时,她同执法人员一起,来到杰克原在启东的企业了解情况,同时,深入到杰克同他父亲合租的出租屋中,调查周边群众,发现杰克无其他犯罪记录,他的父亲也愿意做他的监护人,有比较稳固的居住地,其父亲也有稳定的职业,其本身也在某企业从业过。在她的细心工作下,为当地司法所同意接收杰克提供了依据。

在办理社区服刑人员报到登记时,坚持把好入矫关,见缝插针的适时做好未成年人的心理疏导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第一时间发现未成年人的思想问题并及时给予他们适时的教育和指正。

社区服刑人员小张,为未成年人,父母外出经商,长期跟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初三还没有毕业,便辍学在家,一开始跟一些“朋友”在家中吸烟看碟片,发展到后来,几个人在他家中吸毒,因容留他人吸毒罪而接受社区矫正。来报到时,他既有着一种害怕的心理,同时还有着一种对自己所犯罪行无所谓的心态。几句对话下来,陈菊马上看出了他的特殊心理,感到有必要对他进行一次心理辅导。于是,她及时向领导汇报,积极地为小张聘请心理辅导老师。当小张从心理咨询室一脸阳光地出来,陈菊心里也踏实了许多。

对于个别特殊情况的社区服刑人员,她采取人性化服务,上门进行入矫仪式。

某城区社区服刑人员韩某某因犯诈骗罪被判缓刑实施社区矫正,其患中风疾病致偏瘫,生活不能自理,更谈不上来中心举行入矫宣告仪式。面对这种情况,她准备好文书材料,组织城区社矫办工作人员及社区民警、社区志愿者,上门办理登记手续、对其进行入矫宣告。韩某某在他们进行上门登记和入矫宣告时,为他们的人性化接收方式感动,躺在床上的他“抖抖索索”伸出大拇指给工作人员点赞。

2016年12月初,在省司法厅的工作部署下,启东市社区矫正管理服务中心首批实行生物智能考勤设备安装试点。在没有操作手册和没有系统培训的情况下,她凭借安装时技术人员的口述和自己的细心观察,边摸索边总结,在不断的尝试和实践中,用自己的实践体会编写了《生物考勤仪指纹录入操作手册》,并在全市16个乡镇积极推广应用,为全市350多名社区服刑人员及时进行了指纹和图像信息数据采集,拓展和强化生物考勤设备的功能。为此,www.det365专门到启东市司法局召开现场会,她对生物考勤仪进行现场演示,得到了领导们的一致好评。

她从女性特有的感触出发,积极给领导建言献策,组织开展一系列教育管理活动。3月8日,启东市司法局启东市妇联共同组织《爱心帮教、温润心灵》女性社区服刑人员关爱活动;5月4日联合市检察院,开展以“青春·导航”为主题的未成年人社区服刑人员专题教育;携手市心理卫生协会开展“从心开始,从头再来”心理健康讲座。

6年来,她累计办理审前评估和报到登记1000余人次,建立社区服刑人员执行档案正卷1571卷,开展入矫宣告300余场次,组织心理教育50余场,无一差错。当年跟她一起被聘为社工的同志,有的考取了公务员,有的进了企业,有的跳槽干了别的工作,唯有她还是兢兢业业地在这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得有声有色。曾有同学问她,做社工工资又不高,你干嘛如此投入 她轻轻地拢了一拢额上的秀发说,人家说“桑条到老育不直”,可我偏将老桑条育直,这种感觉一般人是无法体会的。教育、感化、挽救社区服刑人员,让他们重新走上阳光灿烂之路,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我喜欢社区矫正这份工作。

冬日里的一抹暖阳

---海安县城东镇司法社工崔晓荣事迹

有一种态度叫责任,有一种感情叫热情,有一种执着叫坚守,有一种能力叫专业,带着一份责任,满腔的热情,她在社区矫正社工的工作岗位上坚守了十二年,成功转化了170多名矫正对象。她就是海安县城东镇司法所社工崔晓荣。

2005年,28岁的崔晓荣从事法律服务工作。领导说社区矫正工作刚刚起步,你有从事法律工作的经验,接手社区矫正工作不是难事,好好干吧。这副担子,她一挑就是十二年。如今领导已经换了好几个,矫正对象也走了一批,又来了一批,而她仍然坚守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在这个岗位上,她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却如冬日里的一抹暖阳,用平凡的点点滴滴温暖了矫正对象的心,用真情和服务引领者矫正对象走向光明大道。

在她的工作记事本中,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十二年来每一天的工作情况。记载着每一个矫正对象的名字,家庭情况,所犯罪行,在走访中了解到的情况。每一笔记载,就是一个用真情谱写的矫正故事。

施某是她印象最深刻的矫正对象。2006年到2009年期间,司法所管理了一批以青少年为主的矫正对象,他们所犯罪行以寻衅滋事、强奸、敲诈勒索、抢劫等恶性案件为主。个性叛逆,无业、无收入,无服从管理意思。对工作人员恶言相加,扰乱学习纪律。施某就是其中最危险的对象。施某出生在一个杀人犯的家庭,父母离异,长期无人管教,性情粗暴,每次走访都是一次胆识和智慧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崔晓荣主动请缨接管施某,从亲情入手,每次走访谈话,让其祖母、母亲,女朋友参与,为其解决工作问题,崔晓荣一次次的叩响企业的大门,为了其融入社会,崔小荣把施某的点滴进步讲给社区群众和左邻右舍听。“我父母都没有崔姐这么关心我,我再不改正还算是个人么!”,她用四年和风细雨的谈话和真情付出,换取了矫正对象的信任,直至施某成功解矫。

沈某,是一名假释人员。从1995年至2014年跨十年时间,因盗窃经历了四次服刑、一次拘留。而她硬是将这样一名惯偷成功转化为一名连续两次拾金不昧的好人,这是她用真情转化的另一案例。沈某从监狱假释回归后,面临的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母亲因车祸去世,妻子是外来妹,没有工作,家中还有上小学的女儿。陌生的环境,使得沈某一时难以找到工作,经济上很快相形见绌。细心的她在走访中很快发现了倪端,当务之急,是要帮助沈某解决工作问题。她多次跑到政府各个部门寻找就业信息,最终将沈某带到招工引劳活动现场,帮助沈某找到了一份安装摄像头的工作,解决了沈某的燃眉之急。而在此后,沈某思想出现波动的时候,她又带着心理咨询师,对沈某进行心理疏导,抛弃过往,找准人生坐标,重新做一个好人。2015年2月24日,沈某将一名落水老人就上岸后,将老人散落在水里刚刚从银行取回的8000元抚恤金如数交还到老人手中。2015年3月20日,沈某又将在饭店吃饭时捡到的一个钱包交到民警手中。记者采访沈某时,沈某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感谢司法所教导和帮助,没有她们就没有一个全新的我。

多年来,有过多年基层乡镇法律工作经验的崔晓荣,还帮助矫正对象干起来“分外事”:她帮矫正对象调解过纠纷,出庭代理过案件,平息过上访事件,争取过低保待遇, 她把每一个矫正对象当作朋友,她向他们承诺,有什么困难随时打她的电话。矫正对象送给他一个新的称号:崔大姐。因为在他们心中她就是他们的知心大姐。

她是一名普通的社工,十二年来,在平凡的岗位上每天都会演绎者她和矫正对象的故事。故事中没有刀光剑影,却很温暖,她用自己的智慧、热情和责任转化了170名矫正对象,传递着正能量。2016年11月20日,一场以爱暖城东,认领微心愿、点亮大梦想为主题的集中教育活动在海安县城东镇62名社区服刑人员中举行。活动前,她精心准备,从全镇的孤寡、残疾、贫困、留守群体中征集了30个微心愿,将这些微心愿贴在墙上,讲述着他们的困难和心愿,从一辆轮椅到一只暖水袋,服刑人员当场认领26个微心愿。韩某是一名家政服务人员,收入并不高,而她却认领了三个微心愿,难能可贵的是,她将这些心愿讲述给业主听,带动了她所服务的业主也加入到微心愿的认领活动中来。一个弱势群体感化了一个特殊群体,而这个特殊群体又带动了社会力量的参与。而这个特殊群体又带动了社会力量的参与的“爱心协奏曲”被当地群众传为美谈。

而在领导和同事的眼中,她更是一名爱岗敬业,勇于担当的业务尖兵。十多年的工作经验,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她能一眼看出法律文书上出现的错误,她能准确无误操作社区矫正各大平台,她能在定位平台准确找出定位盲区,有效提高定位成功率,她能准确判断矫正对象反映情况的真实性和作出正确的风险评估。她所管理的矫正对象全部能按期解矫。2016年九月份,她又召集司法所全体社工自行收集编订了社区矫正最新的制度汇编,共二十条规定,一百页的内容,人手一册,不断学习学习再学习,作为规范化管理的依据,力争做到行业的number one。

2014年她取得国家社工师的称号、2015年她获得江苏省“法网杯”社区矫正信息化应用竞赛二等奖、南通市社区矫正岗位练兵和技能比武获团体一等奖得荣誉,2016年她获得南通市“我的矫正故事”征文比赛一等奖、南通市“我的矫正故事”主题风采演讲大赛二等奖、海安县矫正风采演讲大赛一等奖的荣誉。

回归旅途的“小桔灯”

周飞,南通市中兴街道司法所社工,大学本科学历,2007年11月从事司法所社工工作,近10年来,该同志注重学习研究,工作勤奋敬业,全身心用在社区矫正工作岗位上,先后走访119名社区服刑人员,谱写了一曲司法社工的动人赞歌。

一、勤于学习,注重锤炼自己

2007年11月,周飞法律专业毕业后参加南通市中兴街道司法社区矫正工作,他认真研究《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积极参加业务培训,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工作实践,结合工作特点把握司法矫正工作特点,熟练运用社区矫正工作平台,多次为全区司法社工辅导教学,他心里明白,只有把司法社工的业务知识烂熟于胸,才能真正把社区矫正工作做好。他探索矫正人员测评、教育等方法,准确把握工作脉搏,不断提升业务能力。10年来,周飞注重学习《中国司法》、《司法所工作》、《江苏司法》等杂志,形成推进工作落实的套路和方法,他始终把司法社工的工作职责、岗位需求、能力提升作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内在动力,从一名新手,发展成为一名工作骨干,先后被南通市评为安置帮教社区矫正工作先进个人、法治建设先进个人、社会管理工作先进个人。

二、工作严谨,业务素质干练

日常监管是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的核心工作,核心工作抓得好,社区矫正工作就展开良好。周飞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注重规范执法行为,制作方便《社区服刑人员日常管理考核流程》,并积极抓好五个方面的任务落实。一是落实社区矫正小组制度,明确矫正小组成员职责,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个性化矫正,形成社会合力;二是落实社正人员监管制度,对服刑人员报到、请销假、轨迹定位、“双8”等制度形成威慑态势,促进服刑人员日常管理规范;三是规范落实走访机制,及时了解矫正人员思想动态、遵章守纪、行为转化等情况,消除安全隐患;四是严格定位监管工作,从矫正人员活动轨迹中排查异常情况,防止脱管、漏管等情况发生;五是落实社区矫正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对矫正人员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分析、判断,将苗头消灭于萌芽状态。社区矫正对象姚某某因为不按时服药精神病突发,需要前往医院治疗,如果不带姚某某去医院治疗,可能发生意外的事情。面对突发情况,周飞应其家属要求,陪同前往南通市紫琅医院治疗。通过这次走访,周飞及时排查出了异常情况,解决了突发情况,为姚某某以后的顺利解矫打下基础。

三、注重疏导,创新社矫措施

在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管理教育中,周飞坚持把管理教育、思想疏导、行为矫正和风险评估相结合,重视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思想道德、法律法规和劳动技能的引导,他坚持定期协调帮教小组调整社矫人员工作方案,及时将走访中了解的情况进行沟通,有针对性解决现实问题,探讨社矫人员分类管理、教育转化、融入社会的办法。

社区服刑人员龚某某,入矫时已是62岁,加之身体有严重的心肌炎等疾病,已经不适宜参加社区服务,每次集中社区服务时,他都感到比较畏难。周飞了解情况后,为其制定个性化社区服务计划,使其能够安心接受社区矫正教育,有效促进其回归。

日常走访是司法社工的常态化工作。多数社矫人员由于白天天上班,傍晚其家中走访也是常有的事情,放弃双休日进行走访也是经常的事情。周飞把走访当作工作生活的组成部分,将服刑人员上门家访、电话沟通、思想汇报、轨迹定位作为一种工作规律,致力于与家庭进行互助,与社矫帮教小组进行有效共育,取得良好效果,十年来,周飞履行司法社会工作者职责,似黑暗中的“小桔灯”,为矫正人员点亮了新的人生征途,他管辖的社矫对象没有发生重犯罪,受到一致好评。